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,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,找出它的发展规律,这就是我们的任务。
触心惊觉,则所以然者微喻于己,即不能名言而己自了矣。……天下之物皆用也,吾心之理其体也。
常存之于心,而静不虑,动不迷,不倚见闻言论而德皆实矣。谓彼之事一吾宗之结构运行也,非天下之至诞者,孰敢信其然哉?[93] 王夫之把即物穷理和立理以限事的异端对立起来,说明他批判地吸取了朱熹的即物穷理说,反对了心为本体的主观唯心论。他认为,体不可独立存在,故以用为体。他还提出太极生元气说,因而同气本体论发生了矛盾。……由气化而后理之实著,则道之名亦因以立。
他虽然不同意朱熹之心之本体便是性的观点,也坚决反对王阳明的心即理即性的说法(王阳明发挥了朱熹思想),把心从本体降为性的作用。[115] 把天下之物看成是吾心之理的作用,这不仅同他的能、所理论和即物穷理学说相矛盾,甚至同王阳明心学也很难划清界限。[35] 这就是说,要治理国家,光靠法不行,光靠道德教化也不行。
他以实理实学与浮夸虚伪之学相对立,就是以实理同天理相对立,也就是以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相对立。……还有些留学生,也争从日本搬回文征君(即朱之瑜)来。他把初生时的自然属性说成美好的天性,而把后天的某种社会属性说成丑恶的东西,是外物。清贵族占领北京后,为了缓和社会矛盾,倡所谓均田均役之说,但这是一种欺骗。
他的社会教育思想,内容比较广泛。但是同他的爱民思想一样,其中含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思想因素,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性质。
[29] 他还嘲讽那些为清贵族效劳的缙绅之士是蒙面丧心,歌颂那些为抗清而捐躯的将士是贞士,以此鼓舞抗清的决心和勇气。《释奠仪注》《阳九述略》《安南供役纪事》从文集中移出,各成一卷。至此,朱之瑜见大势已去,乃决蹈海全节之志,学鲁仲连不帝秦的精神,东渡日本。朱之瑜学识广博,重视实际,尤其重视农事、工艺、机械、建筑等科学技术,曾亲自设计并指导建造过学宫图的模型,制作过明室衣冠及宗庙彝器等等。
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口号,它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。并注明《学宫图说》已佚。[46]《勿斋记》,《舜水遗书·文集》卷十八。值得注意的是,他把忠君与爱国联系起来,把礼教和改革联系起来,想通过提倡和维护先进的民族文化,造成统一强盛的国家,这是有进步作用的。
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,激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。[11]《答小宅生顺》,《舜水遗书·文集》卷八。
这里他又强调自然人性论。他到日本后的第三年,即明亡后的十七年,写了《阳九述略》这篇著作,阐明了自己的主张,提出了恢复的方略。
当然,不能过分夸大这些方面,他的这些思想基本上仍然没有超出儒家思想的范围。但是,出身于仕宦家庭的朱之瑜,受到家庭环境的严重压力。[64]《答左野回翁》,《舜水遗书·文集》卷六。德川光国竭诚尽敬,待以宾师之礼。他讲的只是封建社会的习行,并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作用,但是作为一种践行,他认为对于形成一种品格是重要的。朱之瑜接到礼聘后,征求门人的意见,都说上公好贤嗜学,宜勿辜其意,这才决定应聘。
他怀着民族被亡的心情,朔望必拜,背北切齿,向乡泣血。夫子至圣不言天道,子贡名贤言天道不可得闻。
(四)著作简介 朱之瑜的遗著不多。[41] 他很强调礼的教育,认为礼也者,不特为国家之精神荣卫,直乃国家之桢干。
他虽然对农民起义有错误的看法,但是与罪恶贯盈的士大夫相比,他认为农民起义不足责也。朱之瑜没有留下专门系统的哲学著作,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散见于书信、问答及杂著中。
他还推崇过像唐朝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这样的人,功侔造化,德动天地[73]。故流贼至而内外响应,逆虏入而迎刃破竹,惑其邪说流言,竟有前徒倒戈之势,一旦土崩瓦解,不可收拾耳。德川光国有兴建学校之意,得到朱之瑜的支持。果尔,则天地常以清气私贤者,而以浊气困愚不肖,如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
他虽然绝口不谈道(理)学,但对道、理等哲学范畴却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。……故专主良知,不得不与朱子相水火,孰知其反以伪学为累邪。
[39]自古以来,未有圣教兴而国家不昌明平治者。[61]《答古市务本》,《舜水遗书·文集》卷十。
但是,他并没有消极悲观,而是为抗清事业积极奔走,热情筹画。[30] 他的这个主张是原则的、抽象的,但又是具体的。
朱熹发展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,把太极说成最高的精神本体。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。道、器关系问题是宋明以来长期争论的哲学基本问题,在这个问题上,朱之瑜继承了陈亮,提出圣贤要道只在彝伦日用的唯物主义命题。因为王翊是一位抗清很坚决的爱国将士,曾于弘光三年(清顺治五年,公元1648年)聚义兵于四明山寨,永历三年(清顺治七年,公元1650年)又与张名振、李长祥、张煌言等将士收复舟山,抗清声势为之大振。
他自称是大明的遗臣,年近八十,还写信嘱咐子孙,宁可自力更生,惟虏官不可为尔[18]。四、总的评价 朱之瑜是一位进步的地主阶级思想家。
朱之瑜不仅认为行是知的基础,而且认为行是知的目的,知是为了指导行的。他还通过总结明亡的经验,提出过一些进步的社会改革主张,其中含有某些民主主义的因素,具有一定的启蒙性质。
永历六年(清顺治十年,公元1653年),朱之瑜在海上被清军包围。这说明在他的哲学中已含有实验科学的性质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